《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山东省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中国体育科技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一、引言 从省域发展角度来看,山东省要想实现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体育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对现有体育科技创新体系进行合理化完善,还要对体系内的群体给予适当的推动刺激,以此来增强体育科技创新能力。 二、当前山东省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 目前,山东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体育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良好势头,这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但由于起步较晚,体育科技创新实力还非常薄弱,发展水平和质量较低,整个体育行业的科技意识还不强,体育科技事业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现主要从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要指政府及所辖科研机构)和市场化的角度两个维度来分析。 (一)从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角度分析 1.体育科技创新体制与管理机制障碍 当前体育科技的各类机制与现有省内体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仍有待融合之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想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确保我省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平稳运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育科研机构设置不健全。科研资源不平衡,科技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体育科研基础条件仍然较弱。省级体育科研机构较强,市级、县(市、区)级基层体育科研机构力量薄弱。 第二,管理体制有待优化。山东省体育科技管理体制基本上沿袭了国家体育科技管理体制,以政府管理为主;在科技考评制度方面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指标,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标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科研成果利用率低、应用性差,没有满足当前实际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及学科发展不均衡,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 第三,科研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体育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体彩公益金支持,科研机构自身造血功能还不强,科研经费存在缺口,科技经费保障力量明显不足。 第四,人才制度僵化。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方面,主要依靠事业单位现有的人事人才管理模式,官本位、行政化、论资排辈问题突出,人才流动空间受限,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权威性的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科技人员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科技激励奖励保障不足。 第五,科研场所和设备管理存在缺陷。管理上遵循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但资产制度僵化,部分科研设备利用率低,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现象,亟需出台与之相匹配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管理。 2.体育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第一,在部分经年累月难以攻克的科技难关面前,仍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现状,对于部分迫在眉睫的实际性问题处理上,目前体育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服务方面,不论是对于专业性的竞技运动还是普适性的大众健身而言,在训练过程中都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及针对性,个体化发展水平低下。 第二,体育科研机构实力较弱,国际化水平不高。自主创新氛围较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缺乏,对现有的产品再开发、利用程度低,不能将其及时的转化并为现有体育产业所用,体育科研与实际应用衔接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第三,科技创新意识和科研自我创新的能力不够强。目前现有高校体育院系、体育科研机构对体育科技成果的产出多见于兴趣爱好或是聚焦在“求新”“求热”方向上,鲜有团队关注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的真正需求,缺乏市场作为导向的体育科技创新很难做到“雪中送炭”。 第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互信共生共赢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的建立不仅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产业需求、市场导向的直达性,还会更大程度上的去激发这条一体化道路上各个主体的创新活力。 第五,体育科技融合层次较浅,大部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管理模式尚待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人才支撑不足、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有待扩容。 (二)从市场化的角度分析 1.体育市场化水平较低 目前山东的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化水平比较低,市场体系不健全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体育赛事职业化改革的效益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举办的商业性赛事所占市场份额比较低。作为体育产业本体产业的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宣传力度不足、受众群体不宽泛等问题的暴露都导致了这些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性产品供给明显不足,导致企业参与体育科技创新的收益不够高,因此对于主动创新的积极性不足。 2.社会力量参与较少 社会力量在体育科技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足、范围受限、发育不完善等问题的暴露使得目前参与公共服务的社会力量规模小受众性较差、参与群体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独立性,无法作为目前体育发展坚实可靠的支撑力量。 3.资本市场不够成熟 体育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多在于科技投入与经济支撑,而非体育本身。目前国内在资本运作方面还不够成熟,每年体育科技领域的交易额相比其他领域都很少,且还没有形成逐年递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受各类因素影响程度较大,整体发展波动较大、无规律可循,以上种种均表明目前体育科技领域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 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体育科技创新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企业投入研发的资金占比低。大部分体育企业对研发创新这件事望而却步,对创新研发的一再回避导致了产业研发能力低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局面无法完全形成。体育企业的人才很多是从别的行业转型过来,在体育的专业性包括在科技的某一个领域专业知识和从业积累上面还有一些欠缺,人才的短板也阻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山东省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一)建立体育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区域体育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创建不仅有利于全面、系统地反映一个地区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还有利于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等各主体查找自身不足。根据评价体系反映出的内容将帮助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出台相应的政策,也有助于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了解区域内日前的市场需求,为下一阶段各主体间实行协同创新提供依据,方便开展健康、高效的科技创新活动。体育科技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由于内部各要素间纷繁复杂的关系,迫使这个评价体系的建设要具备专业性、权威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及动态性。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体育科技创新工作实际进行修正和完善。 (二)建设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施意见》(鲁政字〔2019〕49号)提出“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把区域协同创新要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区域协同创新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政府、市场及社会组织三者重新审视自身,彼此间建立更便捷高效的联系,各主体在协同联动的总体指导下,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体的体育科技创新活力与能力,力求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综合体。 (三)完善体育科技创新动力机制 科技创新的动力按照来源的不同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最主要的外部动力来自于市场。首先,一切的科技创新都应该是围绕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只有研发出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科技成果才有可能被市场所用,进而创造出可观的收益与回报,并反馈回各创新主体中。其次,市场结构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在一定范围内的市场中,当参与者增多时,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会相对应的提高,而各竞争者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中想要脱颖而出,就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更新产品种类、开发新的市场。外部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还包括技术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机构支持等。 内部动力来源于科技创新各参与主体,包括利益追求、自我发展需求、技术势差以及资金支持。利益追求不局限于经济利益,还包括科技专利、成果归属、奖励、名誉等非物质利益。然而,利益是各主体间合作的根本原因。站在企业的角度,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能够收获大量珍贵的人才、知识、技术与信息资源,还能够将科技成果应用到现有产品中,促进其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更新换代的速度,使企业的盈利模式始终保持一个稳定且高速发展的状态。站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能够将自己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现有市场,帮助企业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帮助人们提高目前的生活水平,这不仅收获了科技专利,更多的则是一种荣誉感。 (四)强化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第一,进一步培育体育科技成果。通过体育科技创新体系,能够更为有效地将世界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体育发展实践,能够更为有效地研发新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科学技术、方法、手段等。第二,进一步推广体育科技成果。提高体育科技创新意识,大力推广科技创新合作成功案例,推动更大规模的创新创业合作,进而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发展成效。 (五)打造体育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我国体育科技人才的发展,不仅仅是从现有经济建设与体育科技发展中涌现出来的,还必须依靠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来开发、调控体育科技人才。通过结构布局的合理调整、选拔制度的不断优化、培养方案的与时俱进及资源信息平台扩充发展等多种途径,不断为我国现有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注入新的血液,推动其不断发展壮大。 (六)加强国际体育科技交流合作 深入开展体育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借鉴国外体育科技发展的先进理念、发展路向及最新科技成果,从而提升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和同国际接轨的实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国际进行长期有效沟通的交流机制,促使国际化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不仅仅停留在科技创新层面,也要在教材编写、师资互通、学科建设等各个环节加强合作。此外,在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还应该借助同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加强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最新成果的宣传力度,争取让创新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断提升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地位。 [1]赵海兵.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4):2-3. [2]蔡有志,陈洪.创新驱动:我国体育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4):10-14. [3]范明志.提高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8):115-117. [4]郜卫峰.谈我国体育科技的自主创新之路[J].体育科技,2012,33(1):20-22. [5]章明辉,林祖明.体育科技与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4):38-41. 一、引言从省域发展角度来看,山东省要想实现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体育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对现有体育科技创新体系进行合理化完善,还要对体系内的群体给予适当的推动刺激,以此来增强体育科技创新能力。二、当前山东省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目前,山东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体育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良好势头,这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但由于起步较晚,体育科技创新实力还非常薄弱,发展水平和质量较低,整个体育行业的科技意识还不强,体育科技事业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现主要从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要指政府及所辖科研机构)和市场化的角度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从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角度分析1.体育科技创新体制与管理机制障碍当前体育科技的各类机制与现有省内体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仍有待融合之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想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确保我省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平稳运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科研机构设置不健全。科研资源不平衡,科技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体育科研基础条件仍然较弱。省级体育科研机构较强,市级、县(市、区)级基层体育科研机构力量薄弱。第二,管理体制有待优化。山东省体育科技管理体制基本上沿袭了国家体育科技管理体制,以政府管理为主;在科技考评制度方面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指标,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标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科研成果利用率低、应用性差,没有满足当前实际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及学科发展不均衡,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第三,科研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体育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体彩公益金支持,科研机构自身造血功能还不强,科研经费存在缺口,科技经费保障力量明显不足。第四,人才制度僵化。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方面,主要依靠事业单位现有的人事人才管理模式,官本位、行政化、论资排辈问题突出,人才流动空间受限,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权威性的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科技人员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科技激励奖励保障不足。第五,科研场所和设备管理存在缺陷。管理上遵循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但资产制度僵化,部分科研设备利用率低,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现象,亟需出台与之相匹配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管理。2.体育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第一,在部分经年累月难以攻克的科技难关面前,仍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现状,对于部分迫在眉睫的实际性问题处理上,目前体育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服务方面,不论是对于专业性的竞技运动还是普适性的大众健身而言,在训练过程中都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及针对性,个体化发展水平低下。第二,体育科研机构实力较弱,国际化水平不高。自主创新氛围较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缺乏,对现有的产品再开发、利用程度低,不能将其及时的转化并为现有体育产业所用,体育科研与实际应用衔接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第三,科技创新意识和科研自我创新的能力不够强。目前现有高校体育院系、体育科研机构对体育科技成果的产出多见于兴趣爱好或是聚焦在“求新”“求热”方向上,鲜有团队关注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的真正需求,缺乏市场作为导向的体育科技创新很难做到“雪中送炭”。第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互信共生共赢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的建立不仅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产业需求、市场导向的直达性,还会更大程度上的去激发这条一体化道路上各个主体的创新活力。第五,体育科技融合层次较浅,大部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管理模式尚待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人才支撑不足、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有待扩容。(二)从市场化的角度分析1.体育市场化水平较低目前山东的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化水平比较低,市场体系不健全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体育赛事职业化改革的效益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举办的商业性赛事所占市场份额比较低。作为体育产业本体产业的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宣传力度不足、受众群体不宽泛等问题的暴露都导致了这些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性产品供给明显不足,导致企业参与体育科技创新的收益不够高,因此对于主动创新的积极性不足。2.社会力量参与较少社会力量在体育科技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足、范围受限、发育不完善等问题的暴露使得目前参与公共服务的社会力量规模小受众性较差、参与群体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独立性,无法作为目前体育发展坚实可靠的支撑力量。3.资本市场不够成熟体育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多在于科技投入与经济支撑,而非体育本身。目前国内在资本运作方面还不够成熟,每年体育科技领域的交易额相比其他领域都很少,且还没有形成逐年递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受各类因素影响程度较大,整体发展波动较大、无规律可循,以上种种均表明目前体育科技领域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体育科技创新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企业投入研发的资金占比低。大部分体育企业对研发创新这件事望而却步,对创新研发的一再回避导致了产业研发能力低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局面无法完全形成。体育企业的人才很多是从别的行业转型过来,在体育的专业性包括在科技的某一个领域专业知识和从业积累上面还有一些欠缺,人才的短板也阻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三、山东省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的路径和对策(一)建立体育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区域体育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创建不仅有利于全面、系统地反映一个地区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还有利于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等各主体查找自身不足。根据评价体系反映出的内容将帮助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出台相应的政策,也有助于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了解区域内日前的市场需求,为下一阶段各主体间实行协同创新提供依据,方便开展健康、高效的科技创新活动。体育科技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由于内部各要素间纷繁复杂的关系,迫使这个评价体系的建设要具备专业性、权威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及动态性。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体育科技创新工作实际进行修正和完善。(二)建设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施意见》(鲁政字〔2019〕49号)提出“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把区域协同创新要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区域协同创新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政府、市场及社会组织三者重新审视自身,彼此间建立更便捷高效的联系,各主体在协同联动的总体指导下,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体的体育科技创新活力与能力,力求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综合体。(三)完善体育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科技创新的动力按照来源的不同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最主要的外部动力来自于市场。首先,一切的科技创新都应该是围绕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只有研发出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科技成果才有可能被市场所用,进而创造出可观的收益与回报,并反馈回各创新主体中。其次,市场结构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在一定范围内的市场中,当参与者增多时,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会相对应的提高,而各竞争者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中想要脱颖而出,就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更新产品种类、开发新的市场。外部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还包括技术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机构支持等。内部动力来源于科技创新各参与主体,包括利益追求、自我发展需求、技术势差以及资金支持。利益追求不局限于经济利益,还包括科技专利、成果归属、奖励、名誉等非物质利益。然而,利益是各主体间合作的根本原因。站在企业的角度,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能够收获大量珍贵的人才、知识、技术与信息资源,还能够将科技成果应用到现有产品中,促进其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更新换代的速度,使企业的盈利模式始终保持一个稳定且高速发展的状态。站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能够将自己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现有市场,帮助企业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帮助人们提高目前的生活水平,这不仅收获了科技专利,更多的则是一种荣誉感。(四)强化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第一,进一步培育体育科技成果。通过体育科技创新体系,能够更为有效地将世界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体育发展实践,能够更为有效地研发新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科学技术、方法、手段等。第二,进一步推广体育科技成果。提高体育科技创新意识,大力推广科技创新合作成功案例,推动更大规模的创新创业合作,进而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发展成效。(五)打造体育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我国体育科技人才的发展,不仅仅是从现有经济建设与体育科技发展中涌现出来的,还必须依靠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来开发、调控体育科技人才。通过结构布局的合理调整、选拔制度的不断优化、培养方案的与时俱进及资源信息平台扩充发展等多种途径,不断为我国现有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注入新的血液,推动其不断发展壮大。(六)加强国际体育科技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体育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借鉴国外体育科技发展的先进理念、发展路向及最新科技成果,从而提升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和同国际接轨的实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国际进行长期有效沟通的交流机制,促使国际化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不仅仅停留在科技创新层面,也要在教材编写、师资互通、学科建设等各个环节加强合作。此外,在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还应该借助同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加强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最新成果的宣传力度,争取让创新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断提升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地位。【参考文献】[1]赵海兵.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4):2-3.[2]蔡有志,陈洪.创新驱动:我国体育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4):10-14.[3]范明志.提高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8):115-117.[4]郜卫峰.谈我国体育科技的自主创新之路[J].体育科技,2012,33(1):20-22.[5]章明辉,林祖明.体育科技与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4):38-41.

文章来源:中国体育科技 网址: http://zgtyk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7420.shtml


上一篇: 《当代体育科技》征稿函
下一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_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